
目標 VS 技術
大部份急所術以及其他武術的學習者通常都相當看重技術方面的學習,而非以目標為導向。但這種學習方法其實可能反而受到侷限也具有諸多不確定性。耽溺於研習技術會讓一門武術變得過於空泛,也太鑽牛角尖了。我們永遠不能預測真實的對戰場和情況,因此在訓練時應多注意這一點。
以肘擊為例子(可參閱先前的文章分析:急所術中手肘的使用。)在許多武術中皆有與之相抗衡(防禦)的技術,或許是單一個動作,又或者結合了多個動作,並將如此情境和組合作為一固定動作讓學員訓練,以應對特定的攻擊。有的時候,學員們會再將這些動作分解後學習。但是,如果不能確定對手是按照我們所訓練的預定方式攻擊的話,那麼,用這樣生硬的方法來學習技術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對手使用的是左手而非右手,或者使用抓技而非拳擊,倘若對手根本不照事先估想的方法進攻,又要怎麼辦呢?如果在決定使用某一種應對技術後,對手卻又突然改變了他的攻擊方式,我們能夠在那樣短的時間內作出正確的決策嗎?
技術,或者說技巧的學習,應該旨在精熟動作,而非「期待」這樣的訓練真正派上用場。
現在試想一下,要是將對手其身體部位看作目標,同樣施行一個攻擊動作,思考的轉換可能就會造成不同的效果,因為在我們心中所想的不再是「我要使用某種技術攻擊其某個部位」,而是「我要使其某個部位受到某種效果」。這將使得技術變得更為動態,具有可變的彈性。動作(技術)應當視為工具,可以被運用來攻擊任何目標。根據急所術,人體全身都佈滿了具有特定效用的穴位;因此在運動中,對手總會暴露出這些弱點。無論對手如何動作與變化,都能夠將其穴位當作攻擊目標。如此一來,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而非身心皆受限於施展技巧。
另外,在真實對戰時,腎上腺素會影響雙方的動作和速度。但若能自然而然地使用技術,那就意味著我們的進攻有相當的成功率了。此外,壓力也會影響表現;同時,周圍的環境、自身精神狀態都是可能左右情況的因素之一。
相信至此,學員應可瞭解到為何在課堂上,師範從未要求學員將動作施展到百分之百「標準」,正確與否全在效果是否得以展現為依據,因為所謂的標準並不存在,這也是急所術和其他武術的一大差異。
最後,在你的下一次訓練時,試著將針對技術的繁複練習改為針對攻擊目標,不同的心態也許能造就不同的成果。當然,這並不是在強調技術不重要,而是不應該執著於技術,忽略了技術的最終目的:擊中目標。
{loadposition advertising1}
{loadposition advertising2}